首页 > 财经 >

“位面之子”刘秀VS“穿越者“王莽:让刘秀一战定天下

2023-07-28 07:13:49 顶端新闻

撰文|赵立波


(资料图)

光武帝刘秀的横空出世颇为生动,除了生前的文治武功外,在其身后获得了罕见的美誉,认为他超越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一向挑剔的清代的王夫之颂扬他“允冠百王”,“三代以下称盛治,莫有过焉”。

清代诗人袁枚对光武帝的称道颇为有趣,在诗作中写道:“人道光武胜高祖,我道萧王(光武)较英武。五枪铜马万千群,不比鸿沟当一楚。”认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战役中,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的大智大勇行为,他单骑赴铜马收服数十万大军的军事胆略,在武功上甚至可与西汉“飞将军”李广和单骑复颜的关羽相比。此战也让刘秀被后世调侃为“位面之子”,意思是运气出奇的好。

南宋的思想家叶适甚至认为刘秀在军事上超过他部下的任何一员:“光武才过诸将”【1】而他的创业之初,由于家底薄弱,连个战马都没有,为此他骑牛上阵冲锋,堪称不折不扣的猛人。当历史的云烟散尽,泛黄的古书依稀还能清楚讲述关于光武帝的昔日风采,那么且让我们打开窗子,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

一、 骑牛上阵,横扫千军如卷席,昆阳之战,当“位面之子”刘秀遭遇 “穿越者”王莽42万大军。

刘秀登基后,在去往巡封泰山的路上,有臣下感慨万千,上书给光武帝刘秀说:“陛下无十家之资,奋振于匹夫,除残去贼,兴复祖宗,集就天下。”一语说出刘秀创业之初的穷困和卑微。刘秀9岁时由于家中兄弟姐妹众多,被其父寄养在叔父家中,在求学时,由于没钱,就与人凑钱买驴跑脚运输,作为生活费用。如果不是天下大乱,刘秀或许成为一名出色学者甚至商人。当天下纷纷起兵反对王莽时,刘秀跟着哥哥刘縯起兵,因为没钱,竟然“骑牛与俱”,冲锋陷阵,堪称猛人,如果不是看错,还以为是封神榜里的黄飞虎呢。

直到杀了新野县尉后,才搞到一匹马,由此开始了逐鹿天下的奋斗历程。对此班固形容说:“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樯艰难,百姓病害。”因此得了天下后,“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2】限于篇幅,本文将跳过此前刘秀创业经历,对影响历史重大进程的“昆阳之战”,简单描述,看猛人刘秀遭遇王莽42万大军时的表现。

已经68岁的新朝老皇帝王莽听说更始宣布建立后,非常惊恐。为了振作,他将斑白的头发染黑,又召集各地方士研究对策。同时命人重金悬赏捉拿以刘縯为代表的起义军领导人物。并派出“七功干士”,隗嚣等72人到各地宣传。【3】

此后不久,这位被后世冠以“穿越者”的王莽终于派出42万大军,要以人海战术一举攻灭起义军,这次大战,历史上称之为“昆阳之战”,而起义军的主角则是刘秀和他的不到一万人马。王莽还专门发动自己强大的创新智慧,选用了一名据说“长一丈,大十围”的畸形巨人,号称“巨无霸”,又将许多老虎、犀牛等猛兽混编队伍进行驱赶,“以助威武”。巨人与猛兽组合入场,这一直是坚持创新王莽的独到心机,由此给其“穿越者“更加涂上一层传奇色彩。王莽亲自给这支队伍授旗,并称其为“虎牙五威兵”,甚至在一些大队人马已经到达昆阳时,尚有“余在道不绝”。

因此班固称这次王莽出兵之多:“自古出师,未尝有也。”【4】反观刘秀指挥的一队不足万人的队伍,仓促之间会合到此,面对大军压境,许多起义军将领甚至想要投降王莽。关键时刻刘秀率领千余骑兵,对大队人马进行突然袭击,刘秀亲手斩敌军数十人,这一战首挫王莽军的锐气,使得平时轻视刘秀的将领称赞说:“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此后在刘秀的带动下,手下士兵开始“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在决战时刻,竟然还出现天降陨石:“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这下子王莽的军队彻底被吓住。

而刘秀的勇猛全面表现出来,“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乘锐崩之,遂杀王寻。”此外当时的突发自然气象帮了刘秀大忙,“莽并大溃,走者相腾践,奔百余里间。会大风雷,屋瓦皆飞,雨下如注,蚩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这次突发的自然气象让王莽大军彻底陷入混乱,那些编进队伍的虎豹也被彻底吓怂,而刘秀则“车甲珍宝不可胜算,举之数月不尽。”【5】由此也刘秀也被调侃为“位面之子”,上天都在帮他,意思运气实在太好了。

二、光武的个人魅力,是中国帝王中善于“柔道”者,由此让他从胜利走向胜利。

刘秀自己曾说,“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虽然头顶着汉室刘氏宗亲的光环,刘秀的人生历程颇为艰辛。

如果不是靠着贤内助的帮衬,和他出色的才能让他以12年便刷新大汉江山,或许这样的速度连刘秀都觉得意外。因为12年前,他穷的连一匹马也找不到,而如今崭新的帝国已经握在他的手心。为什么在数十、数百的逐鹿天下者中,光武帝偏偏获得最终的胜利?难道都是因为他的“聪明任用,自无光武俦也,加以宽博容纳,计虑入神,故能以十余年间,扫除群雄,清复海内”?【6】此外,还有人指出刘秀知人善任,能团结众人,“光武指授诸将,各当其能,料敌决胜,明见万里之外。”【7】也有举出刘秀艺高胆大,如在降服铜马时,“单骑按行示以赤心,而降者悉服。”这些感性的赞扬都有道理,但又都没又说透,甚至是千篇一律的“正确的废话”。那么到底是什么让穷小子刘秀用了12年便逆风翻盘成为东汉帝国的主宰者?至少刘秀统一战争的最终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个人能力素质高于其他争夺者,在硬碰硬的战局中,刘秀擅长“柔术”式的战略,让他始终走在了对手的前列。他用人艺术极其高明,能够得到各个山头力量的合作支持,正如李纲所说:“必有宽大之量以保众,然后规模宏远而足以济天下,必有诚一之德以与贤么然后始终无间而足以大有为。”【8】

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来自各个地区的山头,甚至曾经严重敌对的势力也被刘秀以人格魅力征服。曾经参与杀害他亲哥哥的朱鲔投靠刘秀后,担心日后遭到刘秀报复,刘秀发誓说:“有违信守,有如黄河水!”刘秀给朱鲔投靠的法理保证是“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 此后他为刘秀平定天下大卖力气,最后被刘秀封为扶沟侯。类似的例子很多,而这正是刘秀收揽天下人心的重要“柔道”。其次刘秀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将刘秀与刘邦战胜项进行了对比,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刘秀最初的处境比刘邦还要艰难。“光武,已定都于洛阳,而天下之乱方兴。帝所得资以有为者独河北耳。”【9】

王夫之在这段文字后面大量列举了刘秀所面临的数位强大对手,先打谁,后攻谁,而刘秀通过研判最终西和东攻,远交近攻战略,面对关东以西,暂取守势,“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10】刘秀俨然打出了柔道太极的最高境界。第三,刘秀在平定过程中采用了军事进攻和政治攻心同时并举。即向被攻打者晓以利害关系,迫其投降,再挑拨内部不和,使之为己所用,如前面所说,一言九鼎的约定决不食言,这些都在瓦解内部上受到了明显效果。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即将“柔道”发挥到极致而朴素的境界,即对饱受战火的人百姓给予宽舒政策,从而获得民心。他非常注重军纪,坚决防止任何有害百姓的事情发生。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冯异西平关中,临行前,刘秀特意把他送到河南,赐给轿子和宝剑,颇为深沉地说:“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主将非不健斗,然好掳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耳。”按照刘秀的要求,冯异一路果然“皆布威信”,取得关中百姓拥护,“弘农群盗称将军者十余辈,皆率众降异。”【11】后世学者范文澜总结刘秀能得天下的简要概括颇为见道:“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掳掠,争取民心,者就决定了他的必然胜利。”【12】

三、刘秀如何实现“光武中兴”,只因出身低微,深刻了解民间疾苦,为此推行大有为的仁政。

除了能得天下,刘秀还能治天下,这是历代帝王中较为难得的一面。如前文所述,刘秀在“柔术”中取得天下,在此后治理天下时依旧运用“柔术”。比如说,他不杀功臣,使跟着他打天下的臣子们安享晚年。此后“厌武事”,除非重大紧急军情,能不出动军队就不动,以此给百姓休养生息。刘秀放眼历史总结出两句话:“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民”【13】

一时之间,久遭苦难的百姓在刘秀温暖的春风下,开始过上舒展的日子,而那些不拿奴婢当人的政策都被废除,在刘秀亲自参与下,连续十二年发布关于改善底层奴婢生活的指令,堪称历史上最有人性体温的法令。

此外,在刘秀的亲自带动下,帝国出现了一阵阵清廉之风。上自公卿王侯,下至郡县书吏,凡是廉洁者,均可受到奖励。“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祭遵,史称“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家无余财。”经常穿着破旧衣服,他的夫人也在他的带动下连个花衣服都不穿。在刘秀的治理下,东汉出现繁荣和谐景象,这些都因儒者的涵养让刘秀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善于学习,对难度较高的古老经典《尚书》均有深度研究。做了皇帝后,尤其推崇儒家学问,“每朝罢,数次引公卿朗将,讲论经理。”东汉大臣樊准对此补充说:“虽然东征西战,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14】在创业时,绿林军进城吓得老百姓四散奔逃,唯独刘秀进城特别受到欢迎。有一位老者甚至垂涕说:“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特别合乎儒家礼节仪表。”【15】多年后的一天,刘秀与“宗室诸母”谈论“柔道治天下”时,诸母对他的评价是“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最后感叹说“今乃如此”,就是说当了皇帝后还能这样,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注释:

【1】《习学记言》卷二十四。

【2】《后汉书》卷七十六。

【3】《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

【4】《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

【5】《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6】《后汉书光武帝赞》。

【7】李纲《李忠定公文集》。

【8】李纲《李忠定公文集》。

【9】《读通鉴论》卷三《光武》。

【10】《陈亮集》卷之五《酌古论》。

【11】《后汉书》卷十三。

【12】《中国通史》1978年版第二册143页。

【13】《后汉书》卷十八。

【14】《东汉功臣多近儒》。

【15】《后汉书》卷十四《宗室五王三侯列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