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世界级城市群“质”胜未来|重点聚焦

2023-06-04 11:02:25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崔璨


(相关资料图)

黄舒旻 曾艳春 陈少宏

再造一个新广东,中国第一经济大省连出大招、新招,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扬帆再起航,奔赴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5月29日,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高质量发展33条”),目标是到2027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进步,其中16次提到大湾区,并频频点名广深等地。

6月1日,省委、省政府又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以下简称“制造业当家22条”),提出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明确到2027年培育形成10个以上产值超万亿元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其中9次提到大湾区、7次提到珠三角。

奋斗当下,“质”胜未来。这是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之后,广东出台的两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磅文件,都赋予珠三角关键角色,绘出瞄准走在前列的“施工图”。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纲举而目张,在珠三角这块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这个GDP超过10万亿元的城市群,一场围绕“核、轴、群、亩”几个关键词而展开的高质量发展新实践,正为“再造一个新广东”增添动力。

强核▶▷

让广深“发动机”快速转起来

浩瀚的伶仃洋,汇聚奔腾向海的磅礴力量。“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宛若巨龙横卧,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

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雄心壮志。而珠三角作为广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也是制造业当家、高质量发展当仁不让的主力军。

龙头高昂,舞龙才舞得漂亮。作为两个核心引擎,广州、深圳的经济总量加起来超过6.1万亿元,对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都有重大影响。正因如此,两份重磅文件对广州、深圳着墨颇多,“强核”思路贯穿其中。

特别是在“高质量发展33条”中,“增强广州、深圳核心引擎功能”摆在重要位置。

——支持广州强化综合城市功能,建设教育医疗中心、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支持深圳以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抓手,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广深“发动机”快速转起来,成为牵引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驱动大湾区建设挺进纵深。

实际上,今年以来,广深这对“双子星”正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奋力疾驰。

从跨国巨头聚首的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到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广交会;从大咖云集的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再到签约一批优质项目的首届广州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大会,广州“拼”出一片新天地,制造业家底更实,创新活力更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从一季度启动266个新开工项目、总投资近3300亿元,到二季度启动263个新开工项目、总投资近3500亿元;从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再到近日发布史上最强AI产业政策、统筹设立千亿元人工智能基金群,深圳已经跑起来,竞逐新赛道,布局大未来,抢占新高地。

龙头引领,平台支撑,是广东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要诀。

在这两份文件中,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均被重点提及。它们是广东借助港澳链接全球资源的最前沿,扛起了时代重任。

“产业新城”横琴,加快提升琴澳一体化发展水平。

“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联动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湾区之心”南沙,奋力打造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

纵情向前,行之愈笃。以三大平台为抓手,以广深为核心引擎,以珠三角为主阵地,广东正推动大湾区建设满帆远航、乘风破浪。

兴轴▶▷

从倒“V”形走廊

到倒“U”形黄金内湾

今天的珠三角,产业科技创新非常活跃。位于佛山的季华实验室,去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在科研院所中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我们打破国外垄断的大功率微波电源、碳化硅高温外延装备已经产业化了,还解决了我国一些‘卡脖子’技术问题。”季华实验室副主任陈俊江满怀自豪地说。

制造业当家、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

就在5月23日闭幕的大湾区科学论坛上,全球顶尖科学家云集,但“C位”给了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因为这里的“国之重器”正在惊艳世界。

不谋而合的是,“创新”成为此次两份文件中的热词,均出现了30次左右。

“高质量发展33条”还把“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放到了首位,强调要“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其他城市协同支撑的创新格局”。

“制造业当家22条”则提出推动珠三角核心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这无疑凸显了创新的关键地位。

环视当下,创新活力在珠三角大地喷薄而出。

——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科研成果频出,并开始与当地企业合作。

——在惠州,国家两大科学装置总部园区已经启用、装置区正在加快建设。

——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进入设备安装关键阶段,实验探测器建设已过半。

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不单是“产业湾区”,更是“创新湾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能力已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二。

站在全球创新前线,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串起大湾区最具活力的关键节点。倒“V”形结构,一东一西,呈现“满弓”之势。

当我们摊开地图,不难发现,这把“科技之弓”与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有着很大部分的重叠。

“高质量发展33条”也特别强调,推进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引领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这个“黄金内湾”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高含金量,不仅覆盖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也链接起珠江口东西岸主要城市,还有机串联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

从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季华实验室,到华为、比亚迪、美的、TCL,科研机构、“明星企业”如珍珠般镶嵌在这条倒“U”形的轴线上,串珠成链、熠熠生辉。

烟波浩渺的珠江口,长虹卧波,海天一色。4月28日,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全线贯通。这个世界级工程明年建成通车后,将补上“黄金内湾”倒“U”形的缺口,形成大循环。

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倒“V”形,到黄金内湾的倒“U”形,再到未来的循环圈,轴线引领的路径已然清晰。

在此牵引下,大湾区正在蓄势腾飞。

这种协同发展态势,引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称道:“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彼此之间有很多不同,同时又保持开放而密切的互动。这将形成非常强大的竞争力。”

扩群▶▷

九城协同联动支撑世界级梦想

珠三角,一个拥有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先发地区。在这里,新能源汽车产业“火出圈”。探寻其成功因子,跨城分工协作带来的强大集群效应功不可没。

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很多供应商来自深莞惠,还在惠州设立电池生产基地,在东莞建设关键零部件项目。总部位于广州的小鹏汽车,把生产基地放在了肇庆,供应商则遍布深圳、佛山等多地。

从新能源汽车到智能手机,从无人机到智能家电,这种产业跨城协同的案例比比皆是。

奔跑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珠三角九城既创先争优、各展所长,又攥指成拳、形成合力。

纵观这两份文件,“群”是绕不开的高频词,如产业集群、企业群、港口群、机场群。

在“制造业当家22条”中,“产业集群”一词出现多达13次。例如,要求在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数字创意等领域,培育新增3—4个万亿元级战略性产业集群。

聚合“群”力,是因为广东深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协同作战。对珠三角这个世界级城市群来说,更是如此。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做大做强的唯一办法就是抱团。

前不久,《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为重点建设珠江口东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以肇庆、江门、珠海、中山为重点建设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以珠海、佛山、肇庆、东莞为重点建设锂电隔膜生产制造基地……

这样“一盘棋”的布局,不仅是基于产业家当,更考虑到了城市联动。

与之相互印证的是,此次两份文件都反复强调“协同”,如区域协同联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链长+链主”协同。

这恰恰道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要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无论是一条产业链,还是一个城市群、都市圈,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不仅是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也是解锁珠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高质量发展33条”提出,深化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

这种融合发展的美好图景,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眼下,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正在“扩容”。珠江西岸,将再添一座“巨无霸”机场。近日,《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临空地区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划定160平方公里的佛山临空经济示范区。这个计划总投资超500亿元的机场,力争年内动工建设,还将接入广湛高铁、珠肇高铁等轨道交通。珠江东岸,惠州平潭机场持续扩建,瞄准打造千万级干线机场,正积极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

聚链成群、扩群强圈,这是珠三角的当下,更是高质量的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表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厚基蓄势、勇毅勃发,多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走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大湾区内部互联互通也更加紧密。

产业“一条链”、交通“一张网”、服务“一站式”,一个更加强大的世界级城市群迎面而来。

论亩▶▷

以“亩均论英雄”的改革来了

“总是上不去,停滞不前。”半年前,中山一家精密电镀企业老板陈智慧一筹莫展。原来,该公司发展20多年,就是突破不了产值的“天花板”。乘着中山出台“工改工”项目亩均贡献阶梯式奖励政策的东风,他咬咬牙,计划投入3亿元,拆除低效厂房,建设高标准厂房,“向上”要空间。改造后,公司年产值预计增长10倍以上。

在政策激励下,中山累计有近200家本土制造企业通过“工改”实现增资扩产。

有限的空间,如何产出更高的效益?珠三角正在“啃硬骨头”。

“高质量发展33条”强调,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和亩均产出效益,形成以“亩均论英雄”的园区发展政策体系。

“制造业当家22条”则进一步明确,全面实施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粤产粤优”综合评价,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投向制造业的资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形成硬指标约束。

此番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再强烈不过,关键就在于一个“亩”字。

提高土地产出率,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虽然不容易,但总要有人“先吃螃蟹”。

步入深水区,行向最难处。一场以“亩均论英雄”的竞赛,已在珠三角开启。

——“创新之都”深圳,通过“工业上楼”努力向上生长。近日,国内首个全装配式“摩天工厂”在坪山投用。这个近百米高的厂房,奏响了“向天借地”的序曲。

——制造业大市佛山,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一方面把工业用地规模由350平方公里调整为450平方公里,另一方面则提出实施工业用地“亩均论英雄”改革,并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增存挂钩”。

——以大项目著称的惠州,规定工业项目必须进园区,建立以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亩均投资为核心指标的“以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并打造“万亩千亿”级大平台。

珠三角在探索,广东在行动。“制造业当家22条”提出,推广深圳“工业上楼”和珠海“5.0产业新空间”模式,提升工业园区软硬件条件,推动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并要求高标准建设一批“万亩千亿”园区载体。

这也意味着,“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已经行不通,而以“亩均论英雄”的时代正在到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更大的赛道,也孕育着更广阔的未来。让寸土生寸金,珠三角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阔步挺进。

核心引擎驱动,轴线带动,城市群联动,“亩均论英雄”……“核、轴、群、亩”,串起了城市、平台、产业、项目、创新等关键要素,将为珠三角制造业当家、高质量发展汇聚澎湃动能。

大潮起珠江,再造一个新广东,必先从一个更高质量的珠三角开始。路虽远,行则将至。又一次出发,只为最好地抵达!统筹:何山 黎詠芝 周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