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沉默”的老人如何被听见?这个小区用“不起眼”的设备做“救命”的事

2023-07-31 10:19:02 腾讯网

最近,外滩街道87岁的独居老人王阿婆有点期待,她家住的山北小区即将“上新”——小区内部道路上,增设了新的监控摄像头,搭载的智能摔跤检测及报警功能,会让小区里的老人小孩玩得更舒心;居民楼道公共区域里,烟感、燃气、温湿度、水压等物联网感知设备一应俱全,不管是楼宇内的哪个角落出现异常情况,都能立即精准定位,专人上门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再精细推进到王阿婆自己家,入户大门上安装了新的门磁,大门左侧自来水公司的水表后面,全新的智能用水检测装置也已装备妥当。


【资料图】

今年4月起,外滩街道城运中心将“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模式引入山北小区,试点建设“智慧小区”,不久后就将正式投入使用,通过信息化手段与人工智能技术为街区内特殊人群关怀及日常管理提供多元服务与保障。

数字孪生延伸社区感知触角

山北小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位于苏州河滨水空间、南京路步行街这两大城市级公共空间之间。这里老年群体多,老龄化程度高,两重“老龄化”叠加,让特殊人群及小区关怀成为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及社区治理的关键着手点。

在“小区”这个城市最小治理单元内,大数据物联技术及数字孪生,让管理变得更精细。外滩街道城运中心工作人员徐雨努介绍,山北小区已完成物联网感知系统、AI视觉场景和最小管理单元大屏的搭建。其中,智能大屏汇聚了大部分关于数据的信息,方便实现“一键找人”。山北小区还对接了相关人口数据库,导入小区内的户籍人口及居住人口数据情况,大屏上“社区概况”一栏,清楚显示了小区内的总人口数、户籍人口及房屋数量,能够帮助居委街道更准确高效得获取小区内人员流动情况,实现“以房管人”。

在大屏上,最关键的还是山北小区的“白模型”。徐雨努告诉记者,通过在小区内及楼栋内的公共空间安装物联网感知设备,对山北小区内所有事件、建筑、道路设施等进行建模,使其成为数字世界的虚拟映像,并能在静态建模基础上叠加多维实时动态数据,实现社区管理的实时预判、实时发现。

借助这些数据信息,街道、居委、物业等管理方得以从生命体的视角对小区内部设施及每一栋楼宇进行更直观的感知和管理,在问题显现后,也缩短了排查问题的链路及时间成本,解决问题变得更加高效。

徐雨努举例说,如果山北小区1号楼3楼的烟感系统发生报警,根据大屏“白模型”上对应该点位亮起的提示信号,相关管理人员能很定位到小区楼栋内发生问题的具体位置,并及时上门处置。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仿实生成‘白模型’,既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更高效地获取小区人员进出、消防隐患、特殊人员关怀等社区管理的动态要素情况,又提升最小单元管理的数据采集和问题发现能力,实现事件自动发现和自动上报,提高解决处置的效率。”

统一数字治理底座的搭建,汇聚起了各类物联网感知设备的数据,将全面延伸山北小区的感知触角,在“小区”这个城市最小治理单元内,实现管理单元连点成面。

大数据替“沉默”的老人说话

根据外滩街道前期的排摸调研数据,在山北小区,80岁以上的独居孤老家庭有10户10人,60岁以上及80岁以下的纯老家庭有54户共108人。目前,在公共区域内统一安装物联网感知设备外,街道城运中心在居民自愿的基础上,对小区内的高龄孤老、纯老家庭提供了更细化的入户管理设备安装,包括门磁及智能用水检测。

这两个设备不大,装在入户门及水表后甚至有些“不起眼”;但关键时能“救命”。对独居老人、纯老家庭来说,实时更新的智能用水检测是正常居家生活的信号。如,万一老人在家跌倒、昏迷后长时间没有用水,又或是洗澡时突发疾病晕厥导致短时内用水量激增,反映在智能用水检测的事实数据上的异常能够帮助这些“沉默”的老人发声,成为他们向居委会跟街道求助的信号。

徐雨努告诉记者,碍于有限的人手,居委要实现对小区内高龄独居孤寡老人实现日常全方位的管理照顾存在客观上困难,但通过门磁及智能用水检测传输回来的数据,能够辅助居委干部更有针对性地对有需要的老人进行关怀,避免意外的发生。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虽说是入户管理,但相关设备还是安装在户外的。“老人们不会有‘被监视’的感觉而过度排斥,在保持边界感的便于居委更好地掌握老人们的居家安全状况。”徐雨努说。

相关推荐